1.spinlock(linux kernel 自旋锁)
2.深入探秘高性能并发:C++如何在Linux巧妙应用Futex实现线程锁同步(ob_latch.cpp篇)大篇幅(3万字)
3.linux内核 文件锁
4.Linux 内核 rcu(顺序) 锁实现原理与源码解析
5.Linux:带你理解死锁(银行家算法详解)及死锁产生的锁x锁实现必要条件
6.Linux读写锁逻辑解析
spinlock(linux kernel 自旋锁)
"锁"的使命在于保护临界资源,防止多CPU同时访问相同变量,源码避免数据一致性问题。锁x锁实现非原子变量的源码修改无法在单指令周期内完成,若CPU1更改变量中途,锁x锁实现CPU2访问该半成品变量,源码网页直播php源码可能导致严重后果。锁x锁实现解决方法是源码CPU1在修改变量前先"加锁",CPU2在访问变量前也加锁,锁x锁实现由于已经被加锁,源码CPU2将原地等待锁释放。锁x锁实现CPU1完成修改后"解锁",源码CPU2获取锁后加锁访问变量,锁x锁实现完成后解锁。源码自旋锁(spinlock)与信号量、锁x锁实现互斥锁不同,等待锁释放时不睡眠,而是自旋。不睡眠的优点是适用于中断上下文运行,且对于快速获取锁的场景效率更高。缺点是长时间等待锁释放会浪费大量CPU资源。
spinlock适用于中断上下文和进程上下文,因此在内核中广泛应用。内核开发者关注其执行效率,spinlock方案经历了多次优化。简单介绍如下:
首先,理解锁的优化,要从一个线程加锁,一千个线程等待锁的极端场景出发。有三种常见模式:
1. CAS模式(Compare And Swap):
通过原子变量控制。加锁时,获取变量为1,获取锁后修改为0。解锁时,php 分类 源码将变量修改回1。优点是简单易懂,但存在竞争随机性,等待时间不确定。
2. Ticket模式:
解决CAS模式的随机竞争问题。锁包含tail值,加锁时保存本地变量,将tail+1,与锁的head对比,若相等则持有锁。解锁时,将head+1,所有等待的线程重新读取内存,确认是否轮到自己持有锁。优点是实现公平,先到先得,但浪费CPU资源。
3.MCS模式(Mellor-Crummey and Scott):
解决Ticket模式的CPU浪费问题。使用单向链表实现顺序通知,效率更高,但结构体中使用指针,占用内存空间。MCS相比Ticket多出4字节内存,但自旋锁在内核中频繁使用,追求极致效率的开发者不能容忍这种浪费。
最终形态为qspinlock,基于MCS模式改进,节省内存开销,保持高效执行。使用步骤包括包含头文件、定义自旋锁、初始化、加锁解锁。vb 查询源码API适应中断嵌套和进程混合加锁,不考虑中断抢占时有其他接口。源码路径包括kernel\locking\spinlock.c、kernel\locking\qspinlock.c和include\linux\spinlock.h。原理阐述较多,代码解析不多,简单查看spin的层级即可。spinlock方案的演进对开发者无感,内核开发者可以轻松升级spin方案。更多内容请参阅RTFSC专栏。
深入探秘高性能并发:C++如何在Linux巧妙应用Futex实现线程锁同步(ob_latch.cpp篇)大篇幅(3万字)
通过实例学习C++的Futex应用,理解线程锁同步在OceanBase 4.0源码中的巧妙使用
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如何在Linux环境下,利用C++的Futex实现线程锁同步,以开源项目ob_latch.cpp为例,探讨了自旋锁、互斥锁和等待队列的实现和优缺点。 1. 自旋锁分析:通过low_try_lockA,自旋次数由max_spin_cnt控制,避免CPU资源浪费。 2. 互斥锁-ObLatchMutex:提供try_lock, lock, wait三种加锁方式,分别对应不同的场景和策略。 3. ObLatchWaitQueue:管理等待队列,确保公平调度,如wait阻塞锁的使用和唤醒机制。 4. 锁的解锁逻辑:如ObLatchMutex的unlock,通过原子操作移除或减少锁的持有计数,必要时唤醒等待队列。 5. 高级锁封装:如ObLatchWGuard等RAII类,自动管理锁的生命周期,确保资源安全。 通过以上组件的组合,开发者可以灵活设计线程同步机制,保证多线程环境下资源访问的党建 整源码正确性和效率。 如果你在项目中设计线程锁,可以根据这些原理和实例进行调整和优化。linux内核 文件锁
在Linux系统中,文件被视为共享的资源,尤其在多用户环境下。文件锁是一种关键机制,用于管理和控制对文件的并发访问,以避免资源竞争。主要有两种类型的文件锁:建议性锁和强制性锁。建议性锁要求进程在使用文件前检查并尊重现有锁,而强制性锁由内核执行,能确保写操作的独占性,但会降低性能。Linux中的lockf()和fcntl()函数提供了上锁功能,lockf()用于建议性锁,fcntl()则支持更多类型的锁,包括记录锁,其中读锁(共享锁)允许多个进程同时读取同一部分文件,而写锁(排斥锁)则确保同一时间只有一个进程能写入。
记录锁进一步分为读取和写入两种,前者允许共享读取,后者则是排他的,确保文件同一部分的读写互斥。在实践中,如write_lock.c.c文件所示,写入锁作为互斥锁,确保写操作的原子性。读锁则是共享的,允许多个进程同时进行读取。
了解这些概念有助于正确地在多线程或多用户环境中管理文件,避免数据冲突。如果你对Linux内核技术有兴趣,可以加入相关的箭指标源码技术交流群,获取更多学习资源,如内核源码技术学习路线、视频教程和代码资料。
Linux 内核 rcu(顺序) 锁实现原理与源码解析
结论是,Linux 内核中的 RCU(Read-Copy-Update)锁提供了一种无需阻塞的锁机制,旨在提高并发性能。传统的锁如自旋锁和互斥锁存在阻塞问题,而RCU锁通过读写分离、延迟删除策略来实现无锁或低阻塞的操作。
RCU锁的核心原理是利用读写分离的策略。当有读任务 M 阅读链表时,写任务 N 可以在读任务完成后再进行修改,通过rcu_assign_pointer 修改指针,保留旧节点直到读任务结束。写任务通过synchronize_kernel等待所有读任务完成,而读任务则通过rcu_read_lock获取读锁,rcu_read_unlock释放,rcu_dereference访问数据。
这种机制类似于垃圾回收机制,写者在操作后保留旧引用,直到所有读任务结束才删除。rcu_read_lock会禁止抢占,形成一个宽限期,确保读任务在读锁保护下完成,从而避免数据不一致。
总的来说,RCU锁通过巧妙的策略,实现了低阻塞的并发控制,提高系统性能,而源码中的关键操作包括rcu_assign_pointer进行指针更新,synchronize_kernel等待读任务完成,以及读任务通过rcu_read_lock等函数进行锁的管理和数据访问。
Linux:带你理解死锁(银行家算法详解)及死锁产生的必要条件
理解Linux中的死锁问题,特别是通过银行家算法来解决。死锁是一种程序执行过程中,多个线程因资源竞争而陷入无法继续的状态。死锁产生的关键条件包括互斥、请求与保持、不可抢占和循环等待。要预防死锁,可以尝试破坏这些条件,如采用"按序分配"策略,避免形成循环等待,以及在资源分配时考虑系统的安全状态。
银行家算法的核心是,进程在运行前声明所需的资源数量,系统根据资源总量和进程声明进行分配。在分配过程中,系统会检查分配后的状态是否会导致安全问题,如死锁。若发现可能的死锁,算法会通过回溯资源分配或非阻塞加锁来解除死锁。在高性能应用中,无锁编程(如CAS锁、原子操作)是常用策略以提高程序性能。
举例来说,如果有五个线程和三种资源,死锁检测与银行家算法主要关注资源分配的顺序和安全状态。正确理解这些概念,可以帮助避免死锁,确保资源的有效使用。学习资料和内核技术交流群可以在获取,内核源码技术学习路线和视频教程等资源也一应俱全。
Linux读写锁逻辑解析
Linux的读写锁机制,如同一把精密的多线程调和器,巧妙解决并发世界中的读多写少困境。其核心数据结构,如rwsem(读写信号量),包含读写状态counter和任务管理信息,确保了读线程的并发性和写线程的互斥性。
在内核设计中,当写线程尝试获取写锁时,可能会采取乐观自旋策略,若失败则会优雅地加入等待队列。rw_semaphore结构体中的关键成员,如task指针和队列,负责管理这些等待任务。对外API如down_read_trylock,为高效读取提供了可能,即使尝试失败也不会造成阻塞。
读锁获取过程复杂而微妙,通过RWSEM_READER_BIAS快速路径和防止饿死的慢速路径,遵循公平原则。乐观偷锁机制允许临界区无写者时,高优先级读者尝试先入。若偷窃失败,读者会进入等待队列,队列超时机制确保效率与公平的平衡。
当读线程加入等待队列,任务会被细致地处理,通过rwsem_add_waiter调整counter。特别是对于首位等待者,会设置RWSEM_FLAG_WAITERS标志。在尝试获取锁前,可能需要唤醒潜在的等待者,如owner离开或读锁持有者。释放读锁时,仅简单地减去counter,不移除owner,以减少复杂性。
写锁的获取则更为严谨,rwsem_write_trylock会检查rwsem状态,成功则立即持有并标记,否则返回。写锁的获取过程涉及等待队列的操作和唤醒策略,保证了高优先级的请求能及时响应。
在写锁持有者释放时,与读锁类似,仅清理owner,同时考虑writer可能对reader的抢锁影响。乐观自旋条件的判断,确保了在特定场景下的高效执行,如writer持有锁且未禁止自旋。
OPPO内核团队在实际应用中,如手机交互场景,对Linux读写锁进行了优化,以降低延迟和提高吞吐量。深入研究5..内核源代码中的"Documentation\locking\"部分,你会发现更多优化细节。对于对技术感兴趣的读者,"内核工匠"公众号提供了丰富的技术内容。
Linux的读写锁设计,如同一个精密的调和大师,它在并发世界中奏出了平衡、效率与公平的交响乐,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际应用中,都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是多线程并发编程的有力工具。
Linux 内核:RCU机制与使用
在学习Linux源码时,遇到带有__rcu后缀的数据结构,引发对RCU机制的好奇。RCU(Read-Copy Update)是数据同步机制,主要用于优化链表遍历读取效率,避免锁竞争和内存延迟,适用于读多写少的场景,如文件系统中频繁查找定位目录而目录修改相对较少的情况。
RCU机制通过在读取数据时不对链表加锁,允许多线程同时读取,但当线程尝试修改数据时,必须加锁以保证数据一致性。这种机制显著提升了性能,尤其在大量读取少量修改的场景中。
在Linux内核源码中,RCU的详细文档和实现源码可于Documentation/RCU/目录下找到。Paul E. McKenney为主要实现者,并整理了相关文章和链接供参考。
RCU解决了多个关键问题:如在读取过程中,另一个线程可能删除或插入节点,RCU通过宽限期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发布-订阅机制确保插入的节点在读取时得到完整引用;并保证链表遍历的一致性,避免中间断开。
RCU基于读-拷贝修改原理,允许读者无锁访问数据,而写者在进行修改时,先复制数据结构副本,修改副本后,通过回调函数在适当时机完成数据结构的更新或释放。这个适当时机由内核自动确定。
RCU的核心在于允许并行的读取操作,同时对写操作进行延迟处理,通过读者信号和垃圾收集器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安全性。与传统锁机制相比,RCU减少了锁竞争和内存延迟,提升了性能。
RCU通过grace period(宽限期)和quiescent state(静默状态)机制,确保写操作在所有读操作完成后执行,从而避免了数据不一致问题。RCU的实现包括rcu_read_lock和rcu_read_unlock,用于管理读操作的临界区,以及synchronize_rcu用于挂起写操作,直到所有读操作结束。
在使用RCU保护共享数据结构时,读者可以自由访问,无需加锁;而写者在访问数据时,先复制副本进行修改,最后通过回调函数在适当时机执行真正的修改操作。这种机制确保了数据的一致性和安全性,同时避免了锁竞争的性能开销。
RCU通过一系列核心API,如rcu_read_lock和rcu_read_unlock,以及synchronize_rcu,实现了读操作的并发性和写操作的延迟处理。读者通过这些API进入读临界区,而写者通过synchronize_rcu挂起,直到所有读操作完成。
在实际应用中,RCU允许在不牺牲性能的情况下,处理大量读取和少量写入的操作。例如,在系统调用审计、路由表维护等场景中,使用RCU可以显著提升性能,同时减少锁竞争和内存延迟的问题。
RCU机制虽然提升了性能,但也存在内存占用和写操作开销等问题。在考虑使用RCU时,需要权衡其带来的性能提升与内存使用和写操作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