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晚,冰丝带在北京冬残奥会开幕的破冬第二天,“冰丝带”再次开启了“金丝带”灯光,奥纪在北京的何奥夜晚闪耀着金色的光芒,为残疾人运动员加油。冰丝带这是破冬xj信息app 源码继高亭宇冬奥会打破奥运纪录夺冠后,“冰丝带”第二次变身“金丝带”,奥纪为残疾人运动员加油喝彩。何奥随后,冰丝带#冰丝带第2次变身金丝带#登上微博热搜。破冬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是奥纪北京2022冬季奥运会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也是何奥2022年北京冬奥会北京主赛区的标志性场馆。
它不仅见证了这届冬奥会上中国首枚金牌的冰丝带诞生,更神奇的破冬是,在冬奥会开幕后的奥纪首周,“冰丝带”一共举办了7个速滑项目的比赛,每项比赛的夺冠成绩均打破了奥运会纪录。整个冬奥会期间,“冰丝带”一共产生了10项新的奥运会纪录。
至此,北京冬奥会追平了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产生10项奥运会纪录),并列成为史上诞生速度滑冰奥运会纪录最多的一届冬奥会。
但要知道,盐湖城是高原冰场。由于气压低、空气阻力小,高原冰场的成绩通常也要更快。而“冰丝带”作为平原冰场,能够诞生如此多的世界纪录堪称奇迹。
以34秒32的vspay源码下载成绩打破奥运纪录,夺得速度滑冰500米金牌的高亭宇在赛后直言,“不破奥运会纪录,冠军就白拿了”,而他这么说的理由正是因为:“冰丝带”被很多运动员公认为“最快的冰”。
不仅如此,“冰丝带”流畅且富有动感的外型也大获好评。
国家速滑馆由22条晶莹美丽的“丝带”状曲面玻璃幕墙环绕,因此,又被形象地称为“冰丝带”。它位于国家奥林匹克公园内,与雄浑的钢结构“鸟巢”、灵动的膜结构“水立方”相得益彰,共同组成北京这座世界首个“双奥之城”的标志性建筑群。“冰丝带”也因此成为继“鸟巢”“水立方”之后新的标志性国家体育场馆。
虽然由钢材料打造而成,但“冰丝带”却显得十分轻灵、飘逸。每当夜幕降临,内置于玻璃曲面墙中的彩色光带就会环绕流动出各种绚烂的颜色,在流光溢彩中彰显出速滑运动的动感与绚丽。
我们不禁好奇,如此“内外兼修”、美丽神奇的“冰丝带”是如何诞生的?
近日,南都周刊记者采访了“冰丝带”的原始概念设计师——来自POPULOUS(博普乐思)集团的安德鲁·詹姆斯(Andrew James),听他讲述了“冰丝带”诞生背后的故事。这也是POPULOUS首次对外披露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整个设计过程。
作为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和咨询公司,POPULOUS是xnu源码分析奥运会的“常客”,自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起,连续参与了14届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规划和设计工作。
安德鲁·詹姆斯是POPULOUS(博普乐思)高级董事,也是“冰丝带”的总设计师。他在中国有17年的工作经验,主导过的项目包括北京2022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北京2022冬奥会滑雪场、南京奥体中心、珠海横琴国际网球中心、台北体育场和台北大巨蛋等。
南都周刊:POPULOUS最初是如何接触到“冰丝带”这个项目的?
安德鲁·詹姆斯:实际上早在2000年,POPULOUS就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材料的准备,此后POPULOUS还对全部场馆开发进行了战略性的审核工作。2004年3月,POPULOUS被委任为2008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即“鸟巢”)体育建筑顾问,为国家体育场有限责任公司提供专业体育建筑顾问和评审服务,以保证场馆设计符合世界最佳水准。
我们也参与设计过众多冬奥会场馆项目,比如2006年意大利都灵冬奥会林格托大道速滑馆和1998年长野冬奥会的M-Wave大道速滑馆。
2015年7月31日,当得知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权时,我们便开始正式跟进场馆的设计机会,并在2016年6月正式受邀参与“冰丝带”的国际设计竞赛。
当时一共有66家建筑设计公司参与竞标,经过层层筛选,我们成功入围了12强并在同年7月正式接到了“竞赛邀请函”,开始了速滑馆概念设计的相关工作。在长达半年的激烈角逐后,我们的叮咚门户源码“冰丝带”概念设计方案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了实施方案。
POPULOUS亚太区总裁保罗·亨利(Paul Henry,左四)与2008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申奥委员会部分人员合影(POPULOUS供图)
为“冰丝带”工作的团队来自四面八方,可以说是一个全球合作的成果。除了POPULOUS北京办公室外,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印度新德里、英国伦敦和美国丹佛的众多同事都参与了这个项目。
南都周刊:请您分享一下“冰丝带”的设计理念,以及你们在设计理念中怎样体现东方文化?
安德鲁·詹姆斯:很巧合的是,POPULOUS中国区执行总裁常雅飞先生正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也是速滑馆的项目总监和方案主创之一。
作为一名“老北京”,他的儿时记忆为“冰丝带”的概念设计贡献了诸多灵感。他想起每年冬天,在什刹海公园的冰面上,总有一群孩子高兴地围着冰陀螺玩耍。高速旋转跳跃的冰陀螺,看上去似乎有着无限的能量和可能性。这便是雅飞和团队在思考速滑运动的特点时想到的。
因此,冰陀螺成为了设计灵感的一部分,为场馆的设计概念融入了一份浓浓的中国记忆。
而“飘动的丝带”这一灵感,则是来自于他对其家人致力于研究和保护的敦煌石窟的另一份记忆。
雅飞的父亲和祖父母一直致力于敦煌石窟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因此他自幼就耳濡目染。在祖母给他讲的故事中,石窟壁画上的thinkphp实名源码飞天,并非身生双翼,而是凭着绚丽的飘带自由飞翔于天际。
敦煌飞天(常雅飞供图)
就这样,敦煌飞天的意境再次给了我们灵感,并引领我们在“冰陀螺”高速旋转的概念上大胆延伸,为场馆外立面打造出22条旋转的“冰丝带”,不仅将冰面和场馆形态巧妙结合,也完美展现了速滑选手在赛场上高速运动的状态。
可以这样说,“冰陀螺”最终演变为华美的“冰丝带”是我们全球的设计团队对东方文化从“写实”到“写意”的美丽诠释和致敬。
“冰丝带”是一个椭圆形场馆,主受力“骨架”为钢结构,主要包括屋面索网、环桁架和外侧幕墙斜拉索。其外立面由3360块曲面玻璃单元拼装而成,每一块玻璃都有不同的弯曲弧度,由此构成的22条高低盘旋、环绕飘舞的“丝带”状曲面玻璃幕墙,呼应了速滑馆的主要功能,因为在进行速滑运动时,选手在冰面划过的痕迹就呈丝带状。
如果从高空俯瞰,椭圆形的“冰丝带”犹如一个巨大的网球拍,49对承重索和30对稳定索纵横交错,编织成索网屋面,形成巨大的穹顶玻璃“天幕”。
南都周刊:当时参与竞赛的有66支设计团队,竞争非常激烈,您认为是什么让“冰丝带”的设计方案在最初的竞赛中脱颖而出?
安德鲁·詹姆斯:国家速滑馆这个项目万众瞩目,真的像极了奥运会上争夺金牌的决赛。而高手之间的差距往往只在毫厘之间,大家所面临的挑战往往不是技术上的不成熟,或者能力的欠缺,最重要的恰恰是良好的心态和正常的发挥。如果求胜心切,思想包袱太重导致畏手畏脚,甚至心态崩了,那也可能导致失败。
作为设计师来讲,最忌讳的就是在一开始没有明确的方向,而在设计推导过程中左右为难,反复修改,或者在工作中有多个指挥者给出不同的意见,从而造成设计停滞不前。
我的团队内部有一句格言:要么第一名,要么最后一名。所以,团队在设计之初很快就定下了设计发展方向。
我们的每个设计都会充分尊重当地的文化和历史脉络,因为这是一届在北京举办的冬奥会,所以我们在前期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力求在设计中展示人们熟悉的中国元素,而不是引入陌生的概念。因此,“冰丝带”的设计概念很快就被确定为源于真切的中国记忆:冰陀螺和敦煌飞天。
国家速滑馆概念设计(效果渲染图,POPULOUS供图)
除了外观,我们也在实用功能方面进行了周全的考虑。速滑馆椭圆形的整体设计,一方面能有效利用空间以容纳12000名观众,使其同时满足所有赛事技术要求;另一方面,这个设计也有利于营造竞赛氛围,让速滑刀的每一个动作、声响都能被椭圆赛场的每一个人看到和听到。我们可以很骄傲地讲:美观性和实用性在“冰丝带”的设计中得到了完美统一。
安德鲁·詹姆斯披露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方案的迭代设计过程↓↓
南都周刊:“冰丝带”从设计到完成,让您感到最激动的一刻是什么时候?
安德鲁·詹姆斯:很遗憾由于疫情影响,我无法来到北京现场观看冬奥会。但从我在国外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大家对冬奥会的热情很高,民众参与度也非常高,电视转播质量也很棒,引发了全球很多观众的情感共鸣,从这个角度来看,北京冬奥会非常成功。
我清楚地记得,2月11日在“冰丝带”里进行的速度滑冰男子10000米比赛中,瑞典选手尼尔斯·范德普尔以12分30秒74的成绩创造历史,书写了北京冬奥会的第一个世界纪录。
紧接着在第二天的速度滑冰男子500米比赛中,中国选手高亭宇以34秒32的成绩获得金牌,刷新了奥运会纪录。短短两天时间,“冰丝带”里就诞生了北京冬奥会的“双重纪录”,更是为这座场馆平添了一份传奇色彩。
“冰丝带”内景(速滑道,POPULOUS供图)
见证我们设计的“冰丝带”在本届冬奥会里诞生了如此多的传奇和体育英雄,毫无疑问就是我最激动的时刻。
“冰丝带”采用双曲面马鞍形单层索网结构屋面设计,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体育馆。采用这种结构设计,能够极大地节约材料,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面的四分之一。只是“天幕”不是平面而是马鞍形,类似一个“薯片形”。因此,其建设难度可想而知。
2020年5月,国家速滑馆斩获“2019年度中国钢结构行业的最高工程大奖——中国钢结构金奖年度杰出工程大奖”。
据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城区场馆建设处处长黄晖介绍,国家速滑馆无论是从建造技术、还是建设速度,均体现了我国当前建筑行业的最高水平。其主场馆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高度33米,能容纳约12000名观众。
此外,国家速滑馆还是全球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的冬奥速度滑冰场馆,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事实上,国家速滑馆已成为未来同类项目的标杆。“冰丝带”近12000平方米冰面,馆内的速滑道也严格按照国际滑联(ISU)的标准设计:赛道长度为 400米,内道边界的弯道半径为 26米,直道长度为 110.43米。单就空间体量来讲,“冰丝带”是中国最大的室内比赛场馆。
南都周刊:这么大的场馆从前期概念到建成只用了5年时间,这也是“中国速度”的体现,当时是否感觉到压力?中方提供了哪些帮助?
安德鲁·詹姆斯:从2016年6月份开始,到2020年12月25日竣工,国家速滑馆从组织设计竞赛到竣工一共经历了4年半,而真正的建造时间是从2017年底开始,只有3年左右。所以在设计周期安排上我们的确面临了很大的压力。
我们采用了双团队平行工作的方式,首先需要解决功能布局、柱网设计、平面设计等核心设计问题,并且在10周左右提交80%的平面设计图纸,便于中方设计团队进场开始工作。
同时我们平行开展立面造型深化,以及其他相关工程的设计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见证了中方团队高效而专业的工作态度,包括后续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严谨扎实的工程设计能力。可以说,“冰丝带”是本届冬奥会中外合作项目的典范。
安德鲁·詹姆斯为国家速滑馆设计工作制定的时间表草图(POPULOUS供图)
南都周刊:POPULOUS曾经为多个国家设计过奥运场馆,帮助各个申办城市打造属于他们自己的“场馆故事”。这次为北京设计“冰丝带”这样一个标志性的奥运场馆,POPULOUS是如何打造属于北京的“场馆故事”的?
安德鲁·詹姆斯:每个奥运主办城市都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和人群特点,因此场馆的设计必须与其所在的城市、国家和地区息息相关。
“冰丝带”的场馆原址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射箭和曲棍球临时比赛场馆,本身就是奥运遗产的一部分。我们在设计时充分保留了基地东侧原有的8000平方米绿地树林,使它与奥森公园融为一体,还妥善保护了用地西南角的“兆惠墓碑”文物古迹,让绿色环境和历史文化在“冰丝带”的周围继续生长、延续。
所以你会发现,“冰丝带”不仅拥有与众不同的外立面设计,同时具备了良好的可持续利用性。
建设中的国家速滑馆(北京国家速滑馆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供图)
在奥运会举办期间,国家速滑馆是速滑运动的训练基地和比赛场地,我们的设计可以让它满足各个“奥运大家庭”成员极为繁复的使用需求。
而在北京冬奥会结束后,“冰丝带”则会完美转型,在保留举办大型国际赛会能力的基础上,通过重新改造供本地居民运动与娱乐,同时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打卡”消费。
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两座主要场馆——“鸟巢”(国家体育场)和“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已经在赛后成为著名的城市地标,我们希望“冰丝带”在未来不单单是一个巨大的地标式建筑,而是一座能为人们带来健康和欢乐、能为城市带来积极发展的可持续场馆。
我想这就是我们想要为北京打造和传播的“场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