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股市场“利润王”——主要商业银行正面临空前的利润王盈利压力,因为整体息差已降至历史低位。家银剧
但中国人民银行自2023年9月15日起实施2023年内第二次降准,行净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商业银行负债成本,利占力分而此前两度非对称降息也适度保护了商业银行的强对利差空间。
尽管央行呵护心态毕现,抗息xmind rcp 源码但在2023年复杂而特殊的差压经济情势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正备受考验。化加哪些银行韧劲较强?哪些银行四面受压?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以各商业银行2023年中报为基准,利润王对资产规模在2万亿元及以上的家银剧国内20家大银行(其中18家获评2022年度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研究。
本次研究所指国内20家大型商业银行(文中均称为“20家银行”)包括6大国有商业银行(工、行净农、利占力分中、强对建、抗息交、差压邮储)、9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兴业、中信、光大、浦发、平安、华夏、民生、浙商)和5家城市商业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其资产规模均超2万亿元。(因未披露半年报,广发银行未被纳入此次统计分析。)
在上述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还调研国内大型券商银行研究团队,并结合各银行中期业绩发布会(既包括媒体发布会,也包括投资者交流会),深度分析上述银行的电话薄源码核心经营指标异动。
研究发现,在上半年货币政策稳健偏宽松的背景下,20家大银行整体营收同比下滑3.9%,且个别银行面临资本压力。从影响因素看,息差缩小是主要拖累项,但净息差降幅边际已收窄。20家银行净利润却同比上升3.3%,主要系不良率下降,拨备反哺利润所致。
在国有行、股份行和城商行三个梯队之中,各银行对抗周期的竞争力已呈现明显分化状态。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统计20家银行中报数据得知,2023年上半年,20家银行营业收入合计2.92万亿元,同比减少3.8%,但净利润不降反升,归母净利润高达1.03万亿元,同比增加2.9%。而A股市场所有公司同期归母净利润合计2.95万亿,20家银行净利占A股所有上市公司净利1/3强,可谓真正意义上的“利润王”。
从规模看,国有行占绝对优势。上半年,6大国有行平均营收约3078亿元,平均归母净利润1150亿元;9家股份行平均营收894亿元,平均归母净利润300亿元;5家城商行平均营收310亿元,平均归母净利润135亿元。
国有行、股份行和城商行均呈现明显的分化趋势。比如,国有行中的工行净利润为1747.20亿,交行则为465.55亿;股份制行中的手机app网站 源码招行为764.37亿,浙商银行则为79.65亿;城商行中的江苏银行净利润高达176.26亿,超过了不少股份行。
仅增速一项,城商行表现更优。上半年,5家城商行营收同比增加3.4%,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加10.9%。而6大国有行和9家股份行营收同比下滑,利润同比微增。其中,6大国有行营收同比下降4.8%,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加2.5%;9家股份行营收同比下降2.7%,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加2.0%。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对各大券商银行研究团队调研发现,从业绩影响因素看,规模是主要驱动力,其次为拨备,而息差是主要拖累项,其次是成本。据中信建投证券测算,规模增长正向贡献净利润12.2%,拨备计提和其他非息分别正向贡献净利润4.4%和2.2%;而息差缩窄和营业支出加大是主要拖累项,分别拖累利润下降13.2%和2.5%。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江苏银行。该行2023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增速同比达到27.2%,且营收增速达到10.6%。
这与江苏银行注重小微业务的经营策略密切有关。该行中报显示,小微贷款余额6250亿元,占贷款总额比例为35.80%。与此同时,江苏银行不良贷款率0.91%,较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378.09%,较上年末提升6.43个百分点。
江苏银行为何能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持不良率下降?从内部看,一是机房控制软件 源码江苏银行重视金融科技,提出打造“最具互联网大数据基因的银行”战略,行长兼任首席信息官。二是渠道网点分布广。江苏银行在江苏省内有460家遍布县域的营业网点,熟知当地经济。
而在外部生态中,江苏强劲的民营经济是该行发展的基础。截至2022年末,江苏省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累计1360.8万户,占全省经营主体比重达96.4%。2022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达7.1万亿元,占江苏省GDP比重达57.7%,对全省GDP增长贡献率由上年的63.1%提高到72.2%。这点在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苏州金融生态深调研”系列中亦可得到印证。
商业银行规模扩张往往伴随着资本消耗。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发现,总体而言,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仍然较高,但少数银行面临一定的资本压力。如股份行的中信、华夏和浙商银行,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逼近监管红线。但根据证监会最近发布的“救市组合拳”,证监会最近对商业银行融资持谨慎态度。
存贷业务是银行的基础业务,资产扩表是银行重要的增长策略。2023年上半年,20家银行总资产260.04万亿,同比增长11.9%。
从资产结构看,6大国有行整体相对稳定;9家股份行金融投资占比提升、贷款略有下降,同业资产分化;5家城商行差异较大。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资产占比同比分别上升1.95%、1.39%,北京银行金融投资占比同比增加5.4%,个人业务主页源码上海银行存放同业同比增加28.8%。
从贷款结构看,呈现零售贷款占比下降,企业贷款占比提升的特征。2023年上半年,20家银行企业贷款占比为57.89%,同比上升3.8%,零售贷款占比为37.60%,同比下降6.0%。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发现,其主要原因是政策驱动下,大基建和核心制造业等信贷需求率先复苏,而零售贷款受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意愿拖累,有效需求不高。
在零售贷款中,按揭贷款占比下降,经营贷成为主要贷款增加来源。从披露经营贷数据的银行看,2023年上半年,国有行中,建行、工行和交行分别同比增加98.2%、44.8%和39.1%;而在股份行中,兴业银行同比增加26.4%;城商行中的上海银行和江苏银行同比分别增加60.8%和53.7%。
经营贷利率较低是其增加迅速的原因之一。经营贷是否违规流向其它用途一直备受关注。央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8月31日联合发布的《关于调整优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通知》和《关于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中明确表示,降低存量房贷利率“还可压缩违规使用经营贷、消费贷置换存量住房贷款的空间”。
事实上,目前经营贷利率依然低于房贷利率,借款人依然有置换空间。
在优质资产较少的情况下,银行管理负债成本的任务迫切而现实。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对比研究发现,负债端存款定期化延续,主要是个人存款定期化占比提高。
2023年上半年,20家大银行中,对公定期存款出现分化。从增速看,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增速较快。但个人定期存款占比普遍上升。其中,兴业银行同比上升最多,达到45.4%。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短期来看,银行资产扩表与上半年货币政策稳健偏松有关,稳增长措施持续出台,实体经济部门开始加杠杆。数据显示,杠杆率由2022年末大幅提升10.8pcts,商业银行整体实现了扩表提速。但从长期来看,中国银行业需要改善收入结构。对比海外,中国银行业的营收主要靠资产业务扩张来实现,轻资本的非息收入占比仍然不高。中国银行业需要进一步强化在金融市场、财富管理、投资银行、交易银行等方面的产品创新、人才培养和业务开拓能力,进一步提升非息业务创收水平,提升资本回报率。
大型银行还需提升国际化业务能力。以工行为例。财报显示,工行连续十一年位列英国《银行家》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榜首,连续十一年位列美国《财富》500强榜单全球商业银行首位,连续七年位列英国Brand Finance全球银行品牌价值 500 强榜单榜首。但工行主要依赖于国内业务市场的支撑,国际化程度和国际业务竞争力落后于排名靠前的欧美日大型银行。
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工行已在4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 415家境外机构。但工行境外机构总资产仅占集团总资产的7.3%。其中,港澳地区资产占境外机构资产46.41%。
在优质资产稀缺和存款定期化的双重夹击下,银行息差降至历史新低。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发现,2023年上半年,20家银行中,农业银行息差同比降幅最大,减少36BP,南京银行降幅最小,仅下降2BP。
央行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商业银行的净息差为1.91%,2023年上半年甚至低至1.74%,连续两个季度低于基准线。
但净息差收窄趋势在减缓。
短期来看,主要受益于政策驱动下的资产和负债两端压力缓解。
资产端利率下行压力有望减轻。央行二季度货币执行报告指出“商业银行维持稳健经营、防范金融风险,需保持合理利润和净息差水平。这样也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2023年二季度新发企业贷款利率环比持平为3.95%,新发按揭利率环比略降3BP至4.11%,降幅已逐渐收窄。8月31日,存量首套房贷利率政策正式落地,规定调整后房贷利率不得低于“原贷款发放时”“所在城市”首套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这体现了央行对商业银行息差的呵护。
银行负债端成本也调降。9月1日,国有行和多数股份行年内第三次主动下调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中长期存款利率下调幅度较大,将有效对冲存量首套房贷利率下调影响。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银行对净息差目标的设定,应该在自身风险偏好范围内进行合理规划,因为信用风险偏好对商业银行净息差水平有着直接影响。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环境下,负债成本相对刚性,同时传统大企业客户表内信贷需求出现萎缩,银行迫切需要寻找新的信贷增长点,如小企业贷款、小微贷款和消费贷款等。尽管此类贷款定价水平偏高,但其信用风险也相对较高。因此银行不能为追求短期提升净息差而提高风险偏好。
在各商业银行的中期业绩发布会或投资者交流会上,社会各界对房企开发贷和地方平台贷等可能引发的不良率上升普遍担忧。
实际上,银行整体不良率改善,拨备覆盖率稳定。2023年上半年,20家银行不良贷款率几乎全部下降,仅有平安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1BP。
20家银行拨备覆盖率整体健康。仅有邮储银行、宁波银行和上海银行同比降幅较大,但基数仍然较高,系银行主动反哺利润所致。
房地产不良率较年初延续上行。其中,6大国有行房地产不良率平均数为4.46%,为各类银行最高;股份行则上升最为明显;而城商行受影响更小,主要是对房地产涉足不多。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通过发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进行指标管理和资产负债表调节的需求趋于增加。根据Wind 统计,2023 年上半年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共发行47单,发行总规模为200.98亿元,同比分别增加67.86%和89.07%。同期,银行间市场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单数和发行规模分别为86单和1538.48亿元,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的占比分别升至54.65%和13.06%。
由此可见,不良贷款率下降系银行主动管理所致。
利息收入之外,各商业银行最近几年一直把非息中间业务收入作为战略重点。
但上半年这块收入难如人意。其主要原因是居民投资意愿偏低。银行代销基金和理财收入等业务收入下滑。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3年上)》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银行业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较年初减少2.4万亿至25.3万亿,依然处于下滑阶段。
从营收结构看,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宁波银行和兴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营收较高,均超35%。其中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的非息收入主要来自于手续费,兴业银行和宁波银行的非息收入则主要由交易类资产投资收益所贡献。
从增速看,招商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下滑11.8%,但代理保险收入同比增长3.07%,达到92.60亿元。这反映出居民倾向于将资金配置在保险产品。其中,兴业银行、平安银行上半年代理保险收入同比增长分别为123.47%、107.2%。
这与预定利率为3.5%的增额终身寿险在6月底被要求下架有关。高预定利率产品在当前情况有较强吸引力。但随着高预定利率寿险产品下架及监管机构持续整肃银保渠道手续费,银行下半年代理保险的手续费收入或不及上半年。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居民配置资产呈现一定顺周期性,当股市、房市前景低迷或严监管打压某一类收益可观的存量资产时,居民投资保险的规模会大幅上升。但我国居民家庭资产配置中国房产占比仍然较高,金融资产也以保本型的存款和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为主。从海外居民资产配置发展历程看,未来国内居民金融资产配置结构将更加多元化,权益类、产业基金和另类资产等资产种类配置比重将逐步提升。一方面,房产投资需求将会逐步回归理性;另一方面,理财刚性兑付被打破,存款利率调降,居民迫切需要优质理财产品。商业银行应加大创新力度,开发更优质的理财产品。
2024-12-28 19:56
2024-12-28 19:19
2024-12-28 19:04
2024-12-28 18:58
2024-12-28 18:16
2024-12-28 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