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ZMQ源码详细解析 之 进程内通信流程
2.Netty源码-一分钟掌握4种tcp粘包解决方案
3.Nginx源码分析 - HTTP模块篇 - HTTP Request解析过程
4.TCP之深入浅出send&recv
5.nginx调用openssl函数源码分析
6.分析LinuxUDP源码实现原理linuxudp源码
ZMQ源码详细解析 之 进程内通信流程
ZMQ进程内通信流程解析
ZMQ的深入核心进程内通信原理相当直接,它利用线程间的源码两个队列(我称为pipe)进行消息交换。每个线程通过一个队列发送消息,深入从另一个队列接收。源码ZMQ负责将pipe绑定到对应线程,深入并在send和recv操作中通过pipe进行数据传输,源码opencv源码阅读非常简单。深入
我们通过一个示例程序来理解源码的源码工作流程。程序首先创建一个简单的深入hello world程序,加上sleep是源码为了便于分析流程。程序从`zmq_ctx_new()`开始,深入这个函数创建了一个上下文(context),源码这是深入ZMQ操作的起点。
在创建socket时,源码如`zmq_socket(context,深入 ZMQ_REP)`,实际调用了`ctx->create_socket`,socket类型决定了其特性。rep_t是基于router_t的特化版本,主要通过限制router_t的某些功能来实现响应特性。socket的创建涉及到诸如endpoint、slot和 mailbox等概念,它们在多线程环境中协同工作。
进程内通信的建立通过`zmq_bind(responder, "inproc://hello")`来实现,这个端点被注册到上下文的endpoint集合中,便于其他socket找到通信通道。zmq的优化主要集中在关键路径上,避免对一次性操作过度优化。
接下来的recv函数是关键,即使没有连接,它也会尝试接收消息。`xrecv`函数根据进程状态可能阻塞或返回EAGAIN。recv过程涉及`msg_t`消息的处理,以及与`signaler`和`mailbox`的交互,这些组件构成了无锁通信的qt 键盘 源码核心。
发送端通过`connect`函数建立连接,创建连接通道,并将pipe关联到socket。这个过程涉及无锁队列的管理,如ypipe_t和pipe_t,以及如何均衡发送和接收。
总结来说,ZMQ进程内通信的核心是通过管道、队列和事件驱动机制,实现了线程间的数据交换。随着对ZMQ源码的深入,会更深入理解这些基础组件的设计和工作原理。
Netty源码-一分钟掌握4种tcp粘包解决方案
TCP报文的传输过程涉及内核中recv缓冲区和send缓冲区。发送端,数据先至send缓冲区,经Nagle算法判断是否立即发送。接收端,数据先入recv缓冲区,再由内核拷贝至用户空间。
粘包现象源于无明确边界。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界定报文的分界。Netty提供了四种方案来应对TCP粘包问题。
Netty粘包解决方案基于容器存储报文,待所有报文收集后进行拆包处理。容器与拆包处理分别在ByteToMessageDecoder类的cumulation与decode抽象方法中实现。
FixedLengthFrameDecoder是通过设置固定长度参数来识别报文,非报文长度,避免误判。
LineBasedFrameDecoder以换行符作为分界符,确保准确分割报文,避免将多个报文合并。
LengthFieldPrepender通过设置长度字段长度,实现简单编码,网页魔兽源码为后续解码提供依据。
LengthFieldBasedFrameDecoder则是一种万能解码器,能够解密任意格式的编码,灵活性高。
实现过程中涉及的参数包括:长度字段的起始位置offset、长度字段占的字节数lengthFieldLength、长度的调整lengthAdjustment以及解码后需跳过的字节数initialBytesToStrip。
在实际应用中,为自定义协议,需在服务器与客户端分别实现编码与解码逻辑。服务器端负责发送经过编码的协议数据,客户端则接收并解码,以还原协议信息。
Nginx源码分析 - HTTP模块篇 - HTTP Request解析过程
深入解析Nginx HTTP模块的HTTP Request解析过程,从ngx_.ipv4.tcp_wmem值或命令'cat /proc/sys/net/ipv4/tcp_wmem'。以笔者服务器为例,发送缓冲区大小为、、。
通过程序可以修改当前tcp socket的发送缓冲区大小,只影响特定的socket。
接收缓冲区用于缓存网络上来的数据,直至应用进程读取为止。当应用进程未读取数据且接收缓冲区已满时,收端会通知发端接收窗口关闭(win=0),实现TCP的流量控制。
接收缓冲区大小可以通过查看/etc/sysctl.ronf下的net.ipv4.tcp_rmem值或命令'cat /proc/sys/net/ipv4/tcp_rmem'获取。同样,可以通过修改程序大小修改接收缓冲区,仅影响当前特定socket。
TCP的四层模型包括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mesos源码安装应用层创建socket并建立连接后,可以调用send函数发送数据。传输层处理数据,以TCP为例,其主要功能包括流量控制、拥塞控制等。
当发送数据时,数据会从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依次传递。上图为send函数源码调用逻辑图,若对源码感兴趣,可查阅net/tcp.c获取详细实现。
recv函数实现类似,从数据链路层接收数据帧,通过网卡驱动处理后,进入内核进行协议层处理,最终将数据放入socket的接收缓冲区。
在实际应用中,非阻塞send时,发送端可能发送了大量数据,但实际只发送了部分,缓冲区中仍有大量数据未发送。接收端recv获取数据时,可能只收到部分数据。这种情况下,应用层需要正确处理超时、断开连接等情况。
总结来说,TCP的send和recv函数分别在应用层和传输层实现数据的发送和接收,通过内核的缓冲区控制数据的流动。正确理解这些原理对于网络编程至关重要。qq运动源码
nginx调用openssl函数源码分析
本文分为两部分,分别是nginx部分和openssl部分。在nginx部分,首先在ngx_es,宿主机内核为4.(CentOS 8.2),遇到节点无法加入集群的问题。故障现象表现为新节点无法通过master service VIP访问,但直接访问master hostIP则正常。以下是排查的关键步骤:
首先,常规排查显示iptables模块加载正常,iptables转发规则默认接受,宿主机和容器网络都正常。接着,通过ipvsadm发现kube-proxy在启动后存在异常连接,syn_recv状态,表明K8s service网络出现问题。 进一步分析,通过tcpdump抓包发现SYN包未从本地发送,初步锁定问题在kube-proxy。查看kube-proxy日志后,发现与iptables-restore命令的执行异常有关,涉及到KUBE-MARK-DROP链的创建问题。深入源码后,发现1..版本在特定条件下存在逻辑缺陷,导致报错。 问题的根源在于,CentOS 8.2的4.内核环境下的iptables配置与kube-proxy容器内的配置不一致,因为Kubernetes的kubelet也在操作iptables。解决办法是升级内核至3.或5.0+,或者更新Kubernetes版本至1..以上。 总结这次经验,对于K8s网络故障,关键在于理解内核、kube-proxy、kubelet之间的交互,以及选用正确的工具,如iptables或nftables。希望这个案例能帮助其他开发者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能更快定位和解决。 如果想了解更多Erda项目信息,可以添加小助手微信(Erda)加入交流群。Erda是一个开源的云原生PaaS平台,欢迎关注、贡献代码和Star支持。 Erda Github 地址 | Erda Cloud - 企业级数字平台golang chan 最详细原理剖析,全面源码分析!看完不可能不懂的!
大纲
概述
chan 是 golang 的核心结构,是与其他高级语言区别的显著特色之一,也是 goroutine 通信的关键要素。尽管广泛使用,但对其深入理解的人却不多。本文将从源码编译器的视角,全面剖析 channel 的用法。
channel 的本质
从实现角度来看,golang 的 channel 实质上是环形队列(ringbuffer)的实现。我们将 chan 称为管理结构,channel 中可以放置任何类型的对象,称为元素。
channel 的使用方法
我们从 channel 的使用方式入手,详细介绍 channel 的使用方法。
channel 的创建
创建 channel 时,用户通常有两种选择:创建带有缓冲区和不带缓冲区的 channel。这对应于 runtime/chan.go 文件中的 makechan 函数。
channel 入队
用户使用姿势:对应函数实现为 chansend,位于 runtime/chan.go 文件。
channel 出队
用户使用姿势:对应函数分别是 chanrecv1 和 chanrecv2,位于 runtime/chan.go 文件。
结合 select 语句
用户使用姿势:对应函数实现为 selectnbsend,位于 runtime/chan.go 文件中。
结合 for-range 语句
用户使用姿势:对应使用函数 chanrecv2,位于 runtime/chan.go 文件中。
源码解析
以上,我们通过宏观的用户使用姿势,了解了不同使用姿势对应的不同实现函数,接下来将详细分析这些函数的实现。
makechan 函数
负责 channel 的创建。在 go 程序中,当我们写类似 v := make(chan int) 的初始化语句时,就会调用不同类型对应的初始化函数,其中 channel 的初始化函数就是 makechen。
runtime.makechan
定义原型:
通过这个,我们可以了解到,声明创建一个 channel 实际上是得到了一个 hchan 的指针,因此 channel 的核心结构就是基于 hchan 实现的。
其中,t 参数指定元素类型,size 指定 channel 缓冲区槽位数量。如果是带缓冲区的 channel,那么 size 就是槽位数;如果没有指定,那么就是 0。
makechan 函数执行了以下两件事:
1. 参数校验:主要是越界或 limit 的校验。
2. 初始化 hchan:分为三种情况:
所以,我们看到除了 hchan 结构体本身的内存分配,该结构体初始化的关键在于四个字段:
hchan 结构
makechan 函数负责创建了 chan 的核心结构-hchan,接下来我们将详细分析 hchan 结构体本身。
在 makechan 中,初始化时实际上只初始化了四个核心字段:
我们使用 channel 时知道,channel 常常会因为两种情况而阻塞:1)投递时没有空间;2)取出时还没有元素。
从以上描述来看,就涉及到 goroutine 阻塞和 goroutine 唤醒,这个功能与 recvq,sendq 这两个字段有关。
waitq 类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列表的实现,与 linux 中的 LIST 实现非常相似。
chansend 函数
chansend 函数是在编译器解析到 c <- x 这样的代码时插入的,本质上就是把一个用户元素投递到 hchan 的 ringbuffer 中。chansend 调用时,一般用户会遇到两种情况:
接下来,我们看看 chansend 究竟做了什么。
当我们在 golang 中执行 c <- x 这样的代码,意图将一个元素投递到 channel 时,实际上调用的是 chansend 函数。这个函数分几个场景来处理,总结来说:
关于返回值:chansend 返回值标明元素是否成功入队,成功则返回 true,否则 false。
select 的提前揭秘:
golang 源代码经过编译会变成类似如下:
而 selectnbasend 只是一个代理:
小结:没错,chansend 功能就是这么简单,本质上就是一句话:将元素投递到 channel 中。
chanrecv 函数
对应的 golang 语句是 <- c。该函数实现了 channel 的元素出队功能。举个例子,编译对应一般如下:
golang 语句:
对应:
golang 语句(这次的区别在于是否有返回值):
对应:
编译器在遇到 <- c 和 v, ok := <- c 的语句时,会换成对应的 chanrecv1,chanrecv2 函数,这两个函数本质上都是一个简单的封装,元素出队的实现函数是 chanrecv,我们详细分析这个函数。
chanrecv 函数的返回值有两个值,selected,received,其中 selected 一般作为 select 结合的函数返回值,指明是否要进入 select-case 的代码分支,received 表明是否从队列中成功获取到元素,有几种情况:
selectnbsend 函数
该函数是 c <- v 结合到 select 时的函数,我们使用 select 的 case 里面如果是一个 chan 的表达式,那么编译器会转换成对应的 selectnbsend 函数,如下:
对应编译函数逻辑如下:
selectnbsend 本质上也就是个 chansend 的封装:
chansend 的内部逻辑上面已经详细说明过,唯一不同的就是 block 参数被赋值为 false,也就是说,在 ringbuffer 没有空间的情况下也不会阻塞,直接返回。划重点:chan 在这里不会切走执行权限。
selectnbrecv 函数
该函数是 v := <- c 结合到 select 时的函数,我们使用 select 的 case 里面如果是一个 chan 的表达式,那么编译器会转换成对应的 selectnbsrecv 函数,如下:
对应编译函数逻辑如下:
selectnbrecv 本质上也就是个 chanrecv 的封装:
chanrecv 的内部逻辑上面已经详细说明过,在 ringbuffer 没有元素的情况下也不会阻塞,直接返回。这里不会因此而切走调度权限。
selectnbrecv2 函数
该函数是 v, ok = <- c 结合到 select 时的函数,我们使用 select 的 case 里面如果是一个 chan 的表达式,那么编译器会转换成对应的 selectnbrecv2 函数,如下:
对应编译函数逻辑如下:
selectnbrecv2 本质上是个 chanrecv 的封装,只不过返回值不一样而已:
chanrecv 的内部逻辑上面已经详细说明过,在 ringbuffer 没有元素的情况下也不会阻塞,直接返回。这里不会因此而切走调度权限。selectnbrecv2 与 selectnbrecv 函数的不同之处在于还有一个 ok 参数指明是否获取到了元素。
chanrecv2 函数
chan 可以与 for-range 结合使用,编译器会识别这种语法。如下:
这个本质上是个 for 循环,我们知道 for 循环关键是拆分成三个部分:初始化、条件判断、条件递进。
那么在我们 for-range 和 chan 结合起来之后,这三个关键因素又是怎么理解的呢?简述如下:
init 初始化:无
condition 条件判断:
increment 条件递进:无
当编译器遇到上面 chan 结合 for-range 写法时,会转换成 chanrecv2 的函数调用。目的是从 channel 中出队元素,返回值为 received。首先看下 chanrecv2 的实现:
chan 结合 for-range 编译之后的伪代码如下:
划重点:从这个实现中,我们可以获取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for-range 和 chan 的结束条件只有这个 chan 被 close 了,否则一直会处于这个死循环内部。为什么?注意看 chanrecv 接收的参数是 block=true,并且这个 for-range 是一个死循环,除非 chanrecv2 返回值为 false,才有可能跳出循环,而 chanrecv2 在 block=true 场景下返回值为 false 的唯一原因只有:这个 chan 是 close 状态。
总结
golang 的 chan 使用非常简单,这些简单的语法糖背后其实都是对应了相应的函数实现,这个翻译由编译器来完成。深入理解这些函数的实现,对于彻底理解 chan 的使用和限制条件是必不可少的。深入理解原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你才能随心所欲地使用 gol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