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Koa洋葱模型 从理解到实现
2.Spark-Submit 源码剖析
3.Golang-gin框架中间件原理
4.Koa 洋葱模型
Koa洋葱模型 从理解到实现
当使用Koa框架时,Middleware(中间件)的码查概念想必大家已不陌生。让我们从实例出发,询洋通过自定义两个中间件——logTime用于打印时间戳,葱溯logUrl负责打印路由——来探索Koa的洋葱源码洋葱模型。 在index.js中,码查标注系统源码我们按顺序使用这两个中间件。询洋启动服务并访问路由如/test,葱溯你会观察到两个现象:首先,洋葱源码你可能会疑惑:Koa的码查设计为何不按顺序从头到尾执行中间件?
其次,当中间件存在依赖关系时,询洋如何确保前面的葱溯中间件能利用后续中间件的操作结果?比如,logUrl可能处理了url并添加了时间戳,洋葱源码logTime需要获取并打印这个时间戳。码查
这些现象揭示了Koa洋葱模型的询洋设计原理:中间件的执行顺序是关键。外层(上游)中间件先执行,处理完后通过next函数传递控制权给内层(下游)中间件。druid源码怎么阅读这样可以确保每个中间件在适当的时机获取和操作数据,避免了单次链式调用时的依赖问题。 通过源码分析,我们发现Koa的实现依赖于`koa-compose`库,它负责管理中间件的执行流程。我们需要对中间件数组进行包装,以便在调用next时传递必要的上下文信息。通过`bind`方法,我们得以保留和传递必要的参数,实现洋葱模型的逻辑。 总结来说,我们从现象出发,通过实例和源码理解了Koa洋葱模型的必要性和工作方式。通过自定义实现,我们加深了对这一模型的理解。Spark-Submit 源码剖析
直奔主题吧:
常规Spark提交任务脚本如下:
其中几个关键的建设来源码参数:
再看下cluster.conf配置参数,如下:
spark-submit提交一个job到spark集群中,大致的经历三个过程:
代码总Main入口如下:
Main支持两种模式CLI:SparkSubmit;SparkClass
首先是checkArgument做参数校验
而sparksubmit则是通过buildCommand来创建
buildCommand核心是AbstractCommandBuilder类
继续往下剥洋葱AbstractCommandBuilder如下:
定义Spark命令创建的方法一个抽象类,SparkSubmitCommandBuilder刚好是实现类如下
SparkSubmit种类可以分为以上6种。SparkSubmitCommandBuilder有两个构造方法有参数和无参数:
有参数中根据参数传入拆分三种方式,然后通过OptionParser解析Args,构造参数创建对象后核心方法是通过buildCommand,而buildCommand又是通过buildSparkSubmitCommand来生成具体提交。
buildSparkSubmitCommand会返回List的命令集合,分为两个部分去创建此List,
第一个如下加入Driver_memory参数
第二个是通过buildSparkSubmitArgs方法构建的具体参数是MASTER,DEPLOY_MODE,FILES,CLASS等等,这些就和我们上面截图中是对应上的。是通过OptionParser方式获取到。
那么到这里的话buildCommand就生成了一个完成sparksubmit参数的命令List
而生成命令之后执行的任务开启点在org.apache.spark.deploy.SparkSubmit.scala
继续往下剥洋葱SparkSubmit.scala代码入口如下:
SparkSubmit,kill,request都支持,boll传统指标源码后两个方法知识支持standalone和Mesos集群方式下。dosubmit作为函数入口,其中第一步是初始化LOG,然后初始化解析参数涉及到类
SparkSubmitArguments作为参数初始化类,继承SparkSubmitArgumentsParser类
其中env是测试用的,参数解析如下,parse方法继承了SparkSubmitArgumentsParser解析函数查找 args 中设置的--选项和值并解析为 name 和 value ,如 --master yarn-client 会被解析为值为 --master 的 name 和值为 yarn-client 的 value 。
这之后调用SparkSubmitArguments#handle(MASTER, "yarn-client")进行处理。
这个函数也很简单,根据参数 opt 及 value,设置各个成员的值。接上例,parse 中调用 handle("--master", "yarn-client")后,在 handle 函数中,master 成员将被赋值为 yarn-client。
回到SparkSubmit.scala通过SparkSubmitArguments生成了args,影视app系统源码然后调用action来匹配动作是submit,kill,request_status,print_version。
直接看submit的action,doRunMain执行入口
其中prepareSubmitEnvironment初始化环境变量该方法返回一个四元 Tuple ,分别表示子进程参数、子进程 classpath 列表、系统属性 map 、子进程 main 方法。完成了提交环境的准备工作之后,接下来就将启动子进程。
runMain则是执行入口,入参则是执行参数SparkSubmitArguments
Main执行非常的简单:几个核心步骤
先是打印一串日志(可忽略),然后是创建了loader是把依赖包jar全部导入到项目中
然后是MainClass的生成,异常处理是ClassNotFoundException和NoClassDeffoundError
再者是生成Application,根据MainClass生成APP,最后调用start执行
具体执行是SparkApplication.scala,那么继续往下剥~
仔细阅读下SparkApplication还是挺深的,所以打算另外写篇继续深入研读~
Golang-gin框架中间件原理
什么是中间件
中间件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其含义在不同领域有所不同。在bs/cs软件编程框架中,中间件可以理解为用于解耦业务和非业务代码的钩子函数,这些函数适用于所有或部分请求。
中间件的原理与钩子函数类似。在框架层面,程序运行到某个阶段会自动执行预设的函数,执行完毕后再回到跳出的那个阶段继续执行原函数。
在bs/cs开发中,为了在主体函数前后执行一些通用操作,常见的写法会预设一些钩子,如beforeXxxFunc、afterXxxFunc。但这只有两个函数,且是针对全局请求的。若要实现部分钩子函数针对某些请求,则需要做额外的业务外操作以达到目的。gin框架的中间件就解决了这些痛点。
中间件原理
原理1:每一条请求都处理自己所挂载的所有中间件和唯一主体函数。
普通的钩子函数如图所示:
优点:解耦了业务和非业务代码,非业务代码实现了统一封装使用。
缺点:若想针对某些主体函数不执行或执行其他beforeFunction,需要额外修改框架逻辑。
gin框架中间件如图:
优点:
原理2:洋葱模型。
洋葱模型,如图所示:
beforeFunc1和afterFunc1即是中间件1;afterFunc2和afterFunc2即是中间件2。
请求到来时从最外层开始执行中间件1,然后进入第二层,依次执行完所有中间件最后到达主体函数,接着再一层层往外走再次执行中间件2...中间件1...最后返回,有点像栈的概念。
gin中中间件的实现步骤1
首先,gin把中间件和主体函数统一定义为一个handleFunc。
源码:gin.go
不管是用use()方法注册中间件,还是用restful注册主体函数,类型都是HandlerFunc。
源码:routergroup.go
步骤2
把所有handleFunc装入一个数组或叫handleChain的东西。
步骤3
从handleChain的第一个元素开始执行,中间使用c.next、c.Abort等函数进行流程控制。
手动实现一个简单版本的中间件
运行结果:
Koa 洋葱模型
Koa 是一个轻量级的 web 框架,由 Express 的团队打造,旨在简化 web 应用与 API 开发。它利用 async 函数改进错误处理,没有固定中间件,而是提供便利方法构建服务端应用。
“洋葱模型”概念,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展示。输入 localhost:,控制台显示结果,中间件的执行顺序体现。Koa 中间件通过 next 函数分割,上半部分先执行,下半部分在后续中间件调用后执行。
实现洋葱模型的核心在于函数调用方法,自顶向下嵌套函数,形成类似结构。借助 JavaScript 事件循环机制,先执行同步代码,异步代码入队等待。调用父函数时,按序执行嵌套函数。
简版实现步骤:从第一个函数开始,依次将下个函数作为参数传入。这样,自底向上递归调用,最终只执行一次 next(),实现中间件链式调用。
Koa 洋葱模型的源码展示了核心逻辑,包括两关键点。另一种实现方式是逆序封装中间件,每次都将当前执行函数作为 next 参数传给前一个中间件,最终顺序执行所有中间件。
2025-01-16 10:21
2025-01-16 10:12
2025-01-16 09:59
2025-01-16 09:53
2025-01-16 09:42
2025-01-16 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