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linux内核源码:网络通信简介——网络拥塞控制之BBR算法
linux内核源码:网络通信简介——网络拥塞控制之BBR算法
从网络诞生至十年前,源码TCP拥塞控制采用的源码经典算法如reno、new-reno、源码bic、源码cubic等,源码在低带宽有线网络中运行了几十年。源码日志管理平台源码然而,源码随着网络带宽的源码增加以及无线网络通信的普及,这些传统算法开始难以适应新的源码环境。
根本原因是源码,传统拥塞控制算法将丢包/错包等同于网络拥塞。源码这一认知上的源码缺陷导致了算法在面对新环境时的不适应性。BBR算法的源码手机号销售 源码出现,旨在解决这一问题。源码BBR通过以下方式控制拥塞:
1. 确保源端发送数据的源码速率不超过瓶颈链路的带宽,避免长时间排队造成拥塞。
2. 设定BDP(往返延迟带宽积)的上限,即源端发送的待确认在途数据包(inflight)不超过BDP,换句话说,易语言挂载驱动源码双向链路中数据包总和不超过RTT(往返延迟)与BtlBW(瓶颈带宽)的乘积。
BBR算法需要两个关键变量:RTT(RTprop:往返传播延迟时间)和BtlBW(瓶颈带宽),并需要精确测量这两个变量的值。
1. RTT的定义为源端从发送数据到收到ACK的耗时,即数据包一来一回的时间总和。在应用受限阶段测量是数据库源码解析最合适的。
2. BtlBW的测量则在带宽受限阶段进行,通过多次测量交付速率,将近期的最大交付速率作为BtlBW。测量的时间窗口通常在6-个RTT之间,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在上述概念基础上,小米盒子mini音频源码BBR算法实现了从初始启动、排水、探测带宽到探测RTT的四个阶段,以实现更高效、更稳定的网络通信。
通信双方在节点中,通过发送和接收数据进行交互。BBR算法通过接收ACK包时更新RTT、部分包更新BtlBW,以及发送数据包时判断inflight数据量是否超过BDP,通过一系列动作实现数据的有效传输。
在具体的实现上,BBR算法的源码位于net\ipv4\tcp_bbr.c文件中(以Linux 4.9源码为例)。关键函数包括估算带宽的bbr_update_bw、设置pacing_rate来控制发送速度的bbr_set_pacing_rate以及更新最小的RTT的bbr_update_min_rtt等。
总的来说,BBR算法不再依赖丢包判断,也不采用传统的AIMD线性增乘性减策略维护拥塞窗口。而是通过采样估计网络链路拓扑情况,极大带宽和极小延时,以及使用发送窗口来优化数据传输效率。同时,引入Pacing Rate限制数据发送速率,与cwnd配合使用,有效降低数据冲击。